一文看懂犢牛關節炎的預防與控制
閱讀次數:1074 發布時間:2023年12月15日
犢牛關節炎是指犢牛關節囊和關節腔各組織的炎癥。常見于腕關節、跗關節、膝關節和球關節。
一、病原
引起犢牛關節炎的病原較多,有支原體、大腸桿菌、沙門氏菌、化膿隱秘桿菌、鏈球菌等。較常見的有支原體、大腸桿菌。有報道,大腸桿菌和變形桿菌混合感染造成的關節炎也很嚴重。飼養環境差、產房不潔、臍帶感染是重要的誘發因素。另外,場地濕滑,關節外傷、扭傷或挫傷等機械性損傷也會引起犢牛關節炎。
二、流行病學
支原體可以感染牛、山羊、綿羊等多種動物,多發生于4周齡以下的犢牛,病死率較高,臍帶是最易感染的途徑。大腸桿菌關節炎以夏季發生較多,出生后2-20天均有發病,2-15天發病最多。發病率和病死率較高。
三、臨床癥狀
不同病原引起的關節炎疾病,臨床癥狀略有不同。典型癥狀:關節腫大、變形,牛站立時,患肢屈曲,不能負重,蹄懸空或以蹄尖著地;運動時出現跛行,嚴重時犢牛起臥困難。
支原體關節炎:支原體引起的急性關節炎病例伴有發熱癥狀,慢性關節炎病例則發展為腱鞘炎和粘液囊炎。典型癥狀是,四肢所有關節明顯腫大,以跗關節和腕關節最為明顯,關節僵硬,觸診有痛感,步態遲緩,不愿行走;體溫升至39.5-40℃,弓背消瘦;有的病牛有腹瀉癥狀,有的病牛出現神經癥狀(興奮或轉圈),有的病牛出現結膜炎。
大腸桿菌性關節炎:關節腫大,體溫升高。發病初期病牛精神沉郁,食欲減退,體溫39.6-40.7℃,不愿行走,球關節、腕關節、跗關節發熱、腫大、質硬、疼痛;發病后期體溫正常,關節明顯腫大,觸摸有波動感,食欲廢絕,消瘦,喜臥,有些病犢牛臥地后呼吸微弱、頸部抽搐,后肢劃動,甚至失明。
支原體關節炎:關節腫脹、跛行
四、病理變化
不同病原引起的關節炎疾病,臨床癥狀略有不同。
1、支原體關節炎。關節變化以腕關節和跗關節最明顯。關節腫大,關節周圍肌肉充血、水腫,筋膜出血,呈紅色,關節穿刺時,關節液呈淡黃色,腔內有半透明狀關節液,有大量的纖維素性滲出物;呈漿液性纖維素性關節炎;嚴重者關節面出血、潰瘍爛、增生,關節囊增厚,關節軟組織有許多干酪樣壞死點聚集,呈纖維素性關節炎;組織學觀察,可見關節滑膜周圍肌組織壞死,有淋巴細胞和漿細胞浸潤,滑膜下組織水腫,小血管周圍漿細胞浸潤,滑膜層細胞脫落。有腦炎癥狀的病例腦膜增厚,腦充血與出血。
2、大腸桿菌性關節炎。球關節、腕關節、跗關節等關節腫大,關節周圍膠凍樣浸潤,關節囊內有數量不等、淡黃色、清亮或淡灰色、渾濁的關節液。關節腔內有纖維素性滲出物,去除覆蓋在關節表面的壞死物,可見關節面粗糙,有紅色或暗紅色潰瘍面。嚴重者心、肝、脾、肺、腎等實質器官均有出血或纖維素性炎癥病理表現。
支原體關節炎:關節腔內黃色纖維素性滲出物
五、診斷
根據臨床癥狀與病理變化可初步診斷。確診需要實驗室診斷,衣原體關節炎、佝僂病都有關節腫脹,注意區別。
六、預防與控制
防止臍帶炎發生是預防關節炎發生的關鍵。
犢牛出生時應加強助產消毒、防止感染。
產房要干凈干燥;犢牛出生后臍帶斷端用產品浸泡消毒,一天3次;加強哺乳用具的清潔,消毒;糞尿及時清除,保證清潔衛生。
發病后,隔離病犢牛,立即對產房、犢牛圏舍、犢牛床和運動場用對應產品稀釋噴霧消毒,每天一次。
總的來講,早診斷早治療,否則預后不良。
新華星二維碼